
《不能遗忘的战场——海权视域下的中国海军抗战》 马骏杰 著 文津出版社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海军史专家马骏杰教授花费数年心血撰写的《不能遗忘的战场——海权视域下的中国海军抗战》一书首次以海权的视角,结合最新研究资料和珍贵档案,深入剖析了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日本两次发动侵华战争的来龙去脉,详细还原了中国海军惨烈而悲壮的抗战全过程及其运用的各种战法,揭露了历史上中日海军实力最悬殊之战的内幕,真实呈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战场和一群可歌可泣的中华英雄,重现了不能遗忘的长江和沿海抗日战场,反映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真实历史和抗战精神,并深刻阐释了海权的真正内涵及其对中国国家安全和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重大意义。既反映了鲜为人知的中国海军抗战全过程,回答了抗战期间国人对于“中国的海军在哪里?”的追问,又阐述了中国的海权思想和实践的发展历程。
提起抗日战争,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中日双方陆军的大厮杀、大决战,而对于中日海军的较量则很少提及,中国海军在抗战中发挥的作用似乎被人们遗忘了。80多年前中日发生在长江和中国沿海的大血战影响了整个抗战的历史进程,中国海军将士们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钢铁长城。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日本海军实力仅次于英、美居世界第三位,中日两国海军的实力差距甚大,中国海军的舰艇总吨位只有日本海军的0.04%,中国海军编制、舰艇数量、装备质量、官兵数量和质量、后勤保障等均无法与日本海军匹敌。日军认为,中国海军“各舰艇都是旧式的威力很小,仅能在沿岸或江河一带,协助陆上战斗,或只能担任警备而已”。然而,就是这样一支弱小的中国海军同强大的日本海军进行了长达8年之久的浴血奋战。
全面抗战前期的作战,中国海军集中兵力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抗击;后期的作战,由于中国海军主要兵力损失殆尽,海军剩余兵力撤入内河,进行着分散的、零星的、艰苦的作战,尽最大的努力牵制和打击了日本海、陆军。中国海军虽然没能阻止日军在沿海港口的登陆和沿长江向中国腹地的进攻,海军主力也损失惨重,但它在抗战的正面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海军的抗战有力地迟滞和阻击了日军从沿海向内陆的进攻,支援了正面战场的作战。中国海军在沿海港口和长江一线的阻塞线,影响和破坏了日本海军从水路突破的计划,保证了淞沪会战陆上部队的侧翼安全以及撤退,使日军乘舰溯江追击,攻占南京浦口、江浦,切断中国军队退路的目的落空。江阴的封锁,使日本军舰在4个月内被阻塞江阴下游,使中国军队在南京保卫战后期能较为顺利地渡江向浦口方向转进,海军得以利用江阴阻击的时机在长江中上游加紧部署新防线。日本海军受阻于此,无法与陆军同时西进。江阴封锁战中,中国海军打下了抗战中的第一架日本飞机,这也是中国海军史上用舰艇炮火打下的第一架飞机。
马当阻塞战把日军舰船压迫在芜湖方面达半年之久,破坏了日军对武汉实行沿江突破的企图,并使中国军队争取了一段时间从事武汉保卫战的准备。在战略相持阶段,中国海军的水雷封锁对迟滞和阻止日军的进犯也有明显成效。武汉失守后的21个月中,日军舰艇一直蛰伏在石首以下及岳阳江面,无法活动。1940年,宜昌失守后,日军舰艇一直不能控制荆河地区,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海军布雷发挥了作用。在日军占领宜昌的数年中,日军不能溯江向四川进犯,中国海军的水雷和沿江炮台的封锁是重要的原因。中国海军在长江沿线的阻击战,在一段时间内保证了长江航道的畅通,使上海、江苏、浙江、武汉等地的几百家工厂、企业的物资设备、人员沿长江水道迁往西南大后方,为中国坚持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保卫江阴封锁线的战斗阻遏了日军沿江西上的企图,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保护了长江中游军政机关、工矿企业的安全转移,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国海军的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一部分,它在抗战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中曾经起了重要作用。中国海战场是陆战场的延伸,表现出近岸的、分散的、有限的、微弱的特征,始终牵制日本海军一部分兵力在中国的海战场,有力地支援了太平洋海战场、东南亚战场的对日作战,成为联结中国陆上战场、太平洋海战场、东南亚战场的纽带,并对中国陆战场的作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940年宜昌失守后,中国海军除了海军炮队、布雷队外,原有舰队几乎损失殆尽。中国海军抗战是英勇的、艰苦的,用血的代价换来的宝贵经验是深刻的。
从中国海军抗战的经验教训,不难看出抗战时中国海军只是一支战术兵力,海军建设落后,海军军事理论陈旧,战略、战术存在严重缺陷,无法在战略上发挥积极作用。这反映了中国在海权、海防观念上的落伍。
回顾历史,我们既敬佩抗日先辈们不畏强敌、以命相搏的血性和胆气,也为当时国家的落后和人心的涣散而痛心疾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只要民族精神不倒,这个民族就不会垮。英雄未远去,吾辈当自强!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陶宇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