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绿色中国】

绿色中国8月22日电(融媒体记者 李彬庆)8月19日,在四川成都举办的第三届国家公园论坛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首次发布了《中国国家公园发展报告》。

报告分五部分,分别是开启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崭新篇章、构建规范高效的国家公园治理体系、高质量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和监管、推动共建共管共享进程、广泛传播国家公园文化。报告全面总结中国国家公园的建设理念、实践探索与建设成效,以一组组数据分享了中国国家公园建设经验。

国家公园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面积约13.10万平方公里、一般控制区面积约10.12万平方公里。第一批国家公园以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保护为目标,通过整合优化120余处自然保护地,有效解决了保护空间碎片化和孤岛化问题,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提升。

三江源国家公园规划面积由试点期的12.31万平方公里,扩展至19.07万平方公里,实现了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江河源头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保护,有力维系了“中华水塔”乃至亚洲水生态的安全命脉。藏羚羊、藏原羚、藏野驴等野生动物数量大幅增长,建园后草地植被盖度提高8.6%。

大熊猫国家公园实施30余万亩栖息地修复工程,提升大熊猫生态廊道连通性,实现了野生大熊猫集中分布区和主要繁衍栖息地的完整统一、相互贯通,约72%的野生大熊猫得到有效保护。截至2024年,我国野生大熊猫从20世纪80年代的约1100只,恢复到约1900只。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东北虎、东北豹数量分别从2017年试点之初的27只、42只增长到70只、80只左右,“虎啸山林、豹跃青川” 景象频频出现。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修复海南长臂猿栖息地,种植超过30万株海南长臂猿喜食的乡土树种,搭建绳索廊道,改善生存繁衍环境,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恢复到7群42只。

武夷山国家公园实施受损植被近自然修复工程,严厉打击违法扩垦茶山行为,有序开展违规茶山整治及植被修复;发现黄岗鼩鼹、福建天麻等新种47个,黄腹角雉数量稳定保持在1000只左右。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了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成为全球同纬度最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基因库。

第一批国家公园吸纳近5万名农牧民转为生态管护员,在家门口守护家乡的山山水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自然教育活动,累计吸引1400多万人次线下参与自然教育(生态体验)活动;截至2024年底,第一批5个国家公园志愿者总数已超1万人。
本文来自【绿色中国】,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