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西青学府工业区,一家名为“亚洲新材料(天津)有限公司”的科技企业正以微米级金属粉末,悄然推动着中国高端制造的升级。该企业成立仅四年,却已成为国内唯一能量产高强高导铜铬铌合金的企业,其产品应用于新一代火箭发动机,成为中国商业航天和国防工业背后的“隐形力量”。

一粒粉末的“超能力”


推开门,生产车间并非常规意义上的“火热工厂”,而更像一座高精实验室。仪器低声运转,不同金属原料在精密设备中先后经过雾化、沉积、冷凝等工序,最终变为细腻均匀的微米级粉末。
总经理 秦亚洲亚洲新材料(天津)有限公司
“可别小看这些粉末,”总经理秦亚洲表示,“在1064纳米激光环境下,普通铜合金粉末激光吸收率只有3%-5%,就像一面镜子,难以用于3D打印。我们通过雾化器结构和冷却工艺的创新,将其吸收率提升至40%以上——这意味着红光、绿光设备都能用于打印铜合金部件。”

这一突破,让曾被“卡脖子”的铜合金增材制造,终于有了规模化应用的可能。
从“实验室”到“火箭发动机”的跨越
另一项关键技术,是高强高导铜合金的制备。


“既要强度高,又要导电性好,这本是一对矛盾,尤其是在铜中加入难熔金属,就像让水和油均匀混合,”总经理秦亚洲解释道。企业突破传统思路,采用粉末冶金与雾化制粉复合工艺,成功实现铜铬铌合金的稳定量产。
目前,该材料已通过航天六院、一院等单位的测试并投入应用,用于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燃烧室内衬和喷射器面板,满足四代火箭及“二次点火”发动机的严苛要求。
半年建成天津工厂“西青速度”提供强力支撑

2024年,企业落户天开西青园,从签约到投产仅用半年。
“西青区在环评、安评和场地保障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周边产业配套齐全,这是我们能迅速投产的重要原因。”总经理秦亚洲表示。如今,天津工厂已完成一期建设,年产能突破600吨,产品覆盖铜、钛、高温合金等多类金属粉末,成为企业研发与生产的核心基地。
35人团队、7人研发何以成就“国内唯一”?
“产学研用”一体化


尽管团队仅35人,其中研发人员仅7人,但全部为硕士以上学历。依托北京科技大学的科研底蕴,企业构建起“产学研用”一体化体系。
他们不仅攻克了低反射率铜粉制备、高熔点第二相强化等关键技术,更实现了产品批次稳定性远超行业的目标,为下游客户提供“可靠如常量”的材料保障。
未来:“粉”末之力不止于航天
眼下,这些微小的金属粉末,已应用于3C电子、风电装备、高端饰品等多个领域。从手机散热部件到文创铜饰,从火箭发动机关键部件到船舶精密零件,亚洲新材正以“粉”为核心,为中国高端制造的多元场景提供材料支撑。
“材料是工业的基石,而粉末是增材制造的‘粮食’。”总经理秦亚洲说,“我们要扎根西青、持续深耕,让中国制造从一粒粉开始,焕新向前。”

在西青这片创新沃土上,亚洲新材虽“小”却“锐”,正用科技与匠心,书写着“小粉末、大制造”的时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