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以“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为主题叩问全球。剧变时代,博物馆如何重新看待自身角色?昆明梁思成林徽因旧居以此契机正式开放,在守护过去与拥抱未来之间,旧居面对同样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让老建筑立于时间之上,在当代继续生长。
做过去的守护者,同时也要做文化创新的连接者与共建未来的参与者,这是梁思成林徽因旧居在万变中不变的使命。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要顺应“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要求,在保持历史建筑的外观风貌等特征基础上,合理利用、丰富业态、活化功能,才能实现保护与赋活的统一,充分发挥历史建筑的文化展示和文化传承价值。
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盘⻰区⻰泉街道棕皮营村的梁思成林徽因旧居,是1938年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随中国营造学社迁来昆明时,在昆明留下的自建宅。2025年,在云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昆明市盘⻰区文物管理所指导下,加入璞玉书店正式开启“梁林旧居”项目运营,共同守护梁林二人一生中唯一为自己设计并亲手建造的房屋,推动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和人文文化发展。
古建活化实践:
从学术记忆到城市文化空间

试运营期间,几场活动备受关注:
艺术跨界,激活历史叙事:5月16日,梁思成林徽因旧居联合国标舞剧《人间四月天》在旧居开展创作分享会,观众在舞蹈艺术的魅力中深深感受到文化遗产守护的精神力量。这种跨界并非仅仅“借用场地”,而是让建筑本身成为艺术表达的参与者。
学术续写,重走营造之路:4月26日,作家萧易携新书《漫长的调查》来访旧居,分享他重走营造学社川康古建考察路线的田野调查,与观众共同感受文化遗产在时代变迁中的脆弱与韧性。八十余年前,梁思成、林徽因在此与营造学社的同仁为建筑保护呕心沥血,而今,这里再度成为新一代研究者对话历史的场域。
多元空间,探索文化传承:未来,梁思成林徽因旧居将致力于打造集文化展示、研究教育、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城市文化空间,同时与其他文化遗产或文化设施进行整合,联动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等文化机构,实现资源共享,讲好梁林故事,让文化遗产保护从闭门隔世走向公众参与。
梁林旧居新生:
在万变中立于不朽

步入昆明棕皮营村,曲折小路中豁然有一古朴院落,静立如初。梁思成林徽因旧居融合云南民居特色,条石砌基,土坯为墙,木构以承,筒瓦铺面。麟尾屋脊在碧空下呈现微微翘起的弧度,恬淡素雅。三间正房坐西向东,与一侧附属房相对,中间隔一甬道,自成一小院,中间有绿树掩映、花团锦簇。客厅的壁炉、屋旁的菜园、烟囱上的瓦盆……随处可见两位建筑大师的巧思。

1939年至1940年,梁思成林徽因一家在这里度过了一段短暂而美好的时光。如今,院落周边已不复当年,他们曾经在昆明的工作生活痕迹也在历史洪流中几近湮灭。而梁林旧居却于城中村中安然独立,躲过散为烟尘的命运,实为不幸中的万幸。

从战火中的学术堡垒到当代城市的文化名片,梁思成林徽因旧居不希望成为完美的历史标本,而是要以开放的姿态容纳艺术创作、学术研讨与公众教育,在每一次与当下的对话中延展文化遗产的生命力。这个国际博物馆日,旧居正式开放,欢迎市民游客走进这个小院,追忆梁思成、林徽因两位大师的卓越贡献与不朽风骨,见证一座老房子如何不疾不徐,应万变而不朽。
小贴士
预约方式:关注“梁思成林徽因旧居”微信公众号,在服务栏找到“参观预约”,完成报名。
地址:梁思成林徽因旧居(昆明盘龙区龙泉街道北京路辅路与宝云路交叉口南180米)。
出行方式:
1.乘车:导航定位【小苹果幼儿园】,后步行约200米即达。
2.地铁:地铁2号线“龙头街站”下车,步行约900米到达。
温馨提示:城中村道路狭窄,停车不便,建议大家绿色出行。
开屏新闻记者 赵荣荣 张田睿 文 盘龙区文旅局 供图
一审 何晓宇
责任编辑 何丹
责任校对 刘自学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