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楼兰的繁华盛景、土尔扈特部万里东归、雄伟的“烽燧群”……近日,记者走进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多个博物馆,在一件件文物与文化印记中,感受这片热土跨越千年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
若羌县楼兰博物馆内,3800多年前的“楼兰美女”引人遐想。作为中国首家以楼兰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这里馆藏各类文物5717件,其中,木器、陶器、青铜器及干尸标本等,诉说着古楼兰的传奇。展厅内,《李柏文书》、等比例复制的楼兰壁画墓等文物,生动还原楼兰人生活风貌,见证西域与中原的密切联系。《李柏文书》是西域长史李柏写给焉耆王龙熙的书信,内容涉及讨伐叛逆的戊己校尉赵贞,旨在取得焉耆王支持。文书证明,当时中央政府已使用中原制度体系管辖此地。
焉耆回族自治县的七个星佛寺遗址博物馆,呈现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元文化荟萃的历史画卷。作为新疆唯一地面寺院与石窟寺相结合的大型佛教建筑群遗址,其犍陀罗风格与中原艺术交融的造像,是佛教中国化的见证。焉耆回族自治县文管所所长徐卫胜介绍,这些造像实证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和静县东归博物馆设有东归历史文化、民俗文物等10个展厅,收藏1253件文物。1771年,土尔扈特部在首领渥巴锡带领下从伏尔加河流域万里东归祖国,清政府赐封渥巴锡为卓里克图汗。和静县东归博物馆馆长才仁加甫表示:“土尔扈特部骨子里深刻着国家认同,即便在异乡,也从未割舍与祖国的血脉联系。万里东归的爱国精神至今在和静传承。”
轮台县西域都护府博物馆内陈列的官印、简牍、文书等文物,系统展示汉代以来历代中央王朝对西域的管辖治理,从政治、经济、文化多维度证明中央政权管辖为多民族深度交融奠定了基石。
尉犁县丝绸之路·长城文化博物馆内,长城遗址、边塞诗歌、新时代戍边人等元素交织在一起,生动呈现长城历史故事,并通过科技、文旅融合阐释长城文化内涵。作为新疆首个长城文化主题博物馆,该馆馆藏文物600余件(组),以11座孔雀河烽燧遗址为核心,展现屯垦戍边、民族融合历史。其主体建筑形似“连体烽燧”,顶部高台耸立,构成雄伟“烽燧群”,它们是国家主权的象征,承载着历史上各族人民对家园的守望。
童谣“马兰开花二十一”背后,隐藏着马兰核试验基地的传奇。和硕县马兰红山军博园内的“夫妻树”,不仅见证了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也见证了保密岁月中的深情。1963年,工程兵科研三所副所长王茹芝接到核试验任务,对丈夫张相麟谎称出差。一个月后,王茹芝在榆树下等车时,意外发现远处身影正是丈夫张相麟,两人方知同在罗布泊执行任务。指挥首次核试验的张爱萍将军闻知此事,深受感动,命名此树为“夫妻树”。马兰红山军博园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卫文杰说:“马兰有许多这样的‘保密夫妻’,‘夫妻树’承载着各族儿女休戚与共、使命共担,用热血忠诚熔铸的国家记忆与民族精神。”
行走巴州大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印记,早已沉淀为这片土地最深沉、最坚韧的基因。(赵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