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及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推进《各族群众互嵌式社区建设指引》和《云南省“和和美美一家人”互嵌式社区建设工作导则》的实施,昆明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近日印发《昆明市推动“和和美美一家人”互嵌式社区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五个维度的全方位互嵌,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不断拓宽各族群众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力争到2028年建成200个互嵌式示范社区,打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幸福家园。这是昆明市创新推进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举措,将为建设“团结花开、幸福春城”注入新动能。
大力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
实施方案提出,在空间互嵌方面,昆明将以优化社区公共资源配置为抓手,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市更新改造等措施,打造党群活动室、民族团结广场等共享空间,为各族群众创造交错融居的生活环境。结合老旧小区改造、美丽乡村建设,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合理布局学习教育、文体娱乐等功能性场所,并依托“智慧云社区服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互动融合。同时,大力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运用“安家昆明”“城市民族综合服务”等微信小程序及“三微一端”新媒体平台,构建社区动态发布、邻里资源共享的智慧网络空间,让各族群众真正实现“共居共乐一家亲”。
在文化互嵌方面,昆明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融入社区街巷、楼道广场,打造主题公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文化载体,让各族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各社区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文明实践站等平台,常态化开展“中华文化讲堂”“民族团结故事会”等宣教活动,讲好“中华民族一家亲”故事,增强“五个认同”。同时,充分利用传统节日、重大节庆、纪念日等契机,组织各具特色的富有中华文化内涵的民俗活动,满足各族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通过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举办社区文化展演等方式,推动各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经济互嵌方面,昆明将以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为目标,通过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完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交通等公共服务,重点保障“一老一小”等特殊群体需求。鼓励社区创新建立“用工企业+平台+培训+务工人员”就业服务模式,开发公益性岗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发布就业信息,帮助各族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同时,积极搭建“共富集市”“睦邻集市”“三交集市”等商业平台,发展社区电商、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激发社区商业活力。通过设立社区微基金、探索公共空间社会化运营等方式,增强社区“自我造血”功能。
让各族群众成为社区治理主人翁
实施方案提出,在社会互嵌方面,昆明将创新社区治理模式,通过组建多民族参与的居民议事会、志愿服务队等自治组织,搭建“院坝协商”“楼宇恳谈”等民主议事平台,让各族群众成为社区治理的主人翁。各社区将深入开展“邻里节”“结对认亲”“一家亲”等联谊活动,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同时,建立“社区党组织—网格员—楼栋长”三级网格服务体系,设立“人民调解室”“法律服务站”,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通过培育民族团结进步典型、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等措施,营造各族群众互帮互助、和睦相处的社区氛围,推动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
在心理互嵌方面,昆明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社区公约、主题党日等,通过主题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理念。各社区积极开展“微心愿·邻里帮”等关爱活动,组织志愿服务队为特殊群体送温暖、送技能,用点滴善举拉近心灵距离。同时,创新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情感沙龙等特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居民提升心理调适能力。通过建立“社区心理疏导室”、培育健康社会心态等举措,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幸福感、认同感和归属感,让“远亲不如近邻”的温情在互嵌式社区生根发芽,真正实现各族群众心灵相通、守望相助。
下一步,昆明将储备284个互嵌式社区建设项目,按照“2025年试点建设、2026—2028年全面推进”的步骤,重点实施试点建设一批、巩固提升一批、全力新建一批“三个一批”工程,巩固提升94个现有示范社区,新建106个示范社区。同时,市民族宗教委将联合多部门建立动态督导机制,定期开展绩效评估,挖掘推广社区“民族团结楼院”“最美民族家庭”等典型经验,让互嵌式社区成为展示昆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成果的示范窗口,为云南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贡献昆明力量。(昆明日报 记者徐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