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推出播客栏目《书场·烽火纪闻》,以评书为载体,在《新华日报》的泛黄铅字中追寻英雄足迹,带您重回烽火岁月,用当代视角重新解读这段血火铸就的永恒记忆;在跌宕起伏的故事里,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伟大抗战精神,续写新时代的奋斗华章。

第二集
“三顾茅麓”:陈毅抗战烽火中打开统战新局面
https://jhd.xhby.net/dams-res/editing/audio/202508/18/povTZKhmfDl4hnGh8EeDabad/povTZKhmfDl4hnGh8EeDabad.mp3
https://jhd.xhby.net/dams-res/editing/audio/202508/18/povTZKhmfDl4hnGh8EeDabad/povTZKhmfDl4hnGh8EeDabad.mp3
https://jhd.xhby.net/dams-res/editing/audio/202508/18/OzKDECLo82dwijA9nTHGIPAU/OzKDECLo82dwijA9nTHGIPAU.mp3
列位,今日咱表一表1938年新四军开辟茅山根据地的真人真事。
话说1938年仲夏,陈毅将军率新四军一支队挺进茅山地区。您可知道,这茅山当年可谓是“龙潭虎穴”,日伪军、国民党顽固派、土匪武装,各方势力盘根错节,比那老榕树的根须还要纠缠不清啊!新四军要在这里扎下根来,建立抗日根据地,可不是件容易事儿!
陈毅将军深谋远虑,明白要想在这般险境中立足,非得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面大旗高高举起不可!得把能团结的力量都团结起来,就像那老渔夫织网,左一道绳,右一道线,织得密不透风才行!

陈毅(资料图片)
在当时的茅山地区,茅山茅麓公司总经理纪振纲的势力最大。此人来历不凡——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革命,讨袁失败后远走海外,1917年回国创办茅麓公司,手下三百自卫团装备精良,机枪迫击炮一应俱全。陈毅深知:欲在茅山立足,必先争取此人!
陈毅甫抵茅山,便亲笔致书纪振纲,表示了团结抗日的诚意。但是彼时的新四军,人少装备差。对于这样一支队伍,是否能够抗击日寇,纪振纲感觉并不乐观,存有疑虑。
陈毅不以为忤,三赴茅麓公司拜访。纪振纲从陈毅的一言一行里,看清了共产党人光明磊落的胸怀、真诚待人的品格,还有那抗战到底的决心。再瞧见新四军纪律严明,晚上就露宿在村头巷尾,对老百姓秋毫无犯,他这心里头震动不小,思想上起了变化,行动上也渐渐有了转变。

纪振纲(资料图片)
韦岗首战告捷、夜袭新丰火车站、攻打句容城,捷报一个接一个传来。新四军果真能打硬仗,他看在眼里,对陈毅司令也是越发敬重,直言“陈司令是个了不起的人物,真是文武全才”,心里头对这支队伍的看法彻底变了。
就说新四军夜袭新丰火车站大获全胜后,他当即带着药品、食品赶往前隍村慰问,还特意给卫生队送了台显微镜。要知道,在那战火纷飞、物资匮乏的年代,这显微镜可算得上是稀罕物件,对卫生队救治伤员那是大有用处。
打那以后,他为新四军做的事可不少:四处奔波购买药品,牵头捐募寒衣,还安置了不少伤病员。他和新四军之间的这份情谊,在当地也传为佳话,成为一段军民齐心共抗日的传奇故事。

纪振纲招待陈毅用的茶杯,现存茅山新四军纪念馆。
到1939年初,日军加紧“扫荡”占了茅山,千方百计胁迫纪振纲出任伪职,另一边国民党顽固派也来拉拢,可这些都被他严词拒绝。纪振纲这强硬态度惹恼了日军,他们联合汉奸设局把人逮了,还逼他交出茅麓公司。危难之际,纪振纲侥幸逃脱,回到上海的家中,在那里,他可以继续支持新四军。临走前,他把手下300多人的自卫团,还有200多支步枪、30多挺机枪、迫击炮等装备,全交给了新四军。
在纪振纲的影响下,茅山地区的开明地主、爱国士绅、地方游击队纷纷向新四军靠拢,有的还直接参加了新四军。就这样,新四军克服了种种困难,顺利地在茅山地区站稳了脚跟,逐步创建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

最后给列位朗读一下刊发在1939年3月3日《新华日报》第二版上的原文:纪振纲是新生了。新四军的统一战线工作胜利了。在民族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每一个人只有一条出路——坚决抗战,争取抗战的胜利。
这正是:三顾茅麓显赤诚,统一战线凝众志!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戴凌 郝建荣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