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7月1日讯 全国各省份高考分数已全部公布,高考志愿填报正成为考生和家长当下最为关心的事情。

机构预测,2025年中国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付费规模预计为10.9亿元,预计2027年将增至12.2亿元。志愿填报产生的商机引来众多机构和互联网平台“下场”。

“掌握内部数据,提供精准指导”“手把手教你填志愿,一对一服务,保证不让孩子浪费1分”“高考最推荐的十大专业”……各大志愿填报机构在宣传中渲染了紧张氛围,加剧了考生和家长的焦虑情绪。这些机构宣传的“信息差”让不少家长和考生感到心里没底,于是,志愿填报服务成为部分家长和考生的“救命稻草”。

但是,动辄数千甚至上万元的填报服务,真的靠谱吗?专家表示,花钱买服务或许可以暂时解决志愿填报问题,却解决不了孩子未来的发展问题。对家长和考生来说,最重要的是沉下心,深度剖析自身特点,系统研究招生规则,了解高校和专业等信息,全面系统规划好未来职业方向,而不是被机构的碎片化、焦虑式宣传所裹挟。

服务报价不断攀高,但“秒出”的志愿表敢用吗?

“发省份、选科、分数,可以提供冲稳保学校名单”“山东政史地520,可以右滑清屏,截图保存推荐学校”“同一个分数,不同的人生”……最近一段时间,各大网络平台类似的志愿填报指导直播比比皆是,主播们不停重复着相似的直播话术。

“山东政史地500分有哪些学校可以推荐”“物化生430分有本科学校可以上吗”“物生地563分应该怎么选择学校,有哪些可以推荐”……不少家长和考生在直播间纷纷留下分数,期待主播能够给出志愿填报参考院校。如果想要快速拿到推荐结果,则要多刷礼物“插队”。家长或者考生刷完礼物,主播们在“自主研发”的志愿填报平台上简单输入文字、选科等信息后,便给出了“冲稳保”推荐结果。

记者注意到,这些“速成”的推荐结果精确度并不高,甚至存在不少漏洞。例如,有考生给出“政史地560分”的信息后,主播推荐了几所“冲”的学校,但其中有的学校今年招生的所有专业均要求选科为“物化”组合,选科为政史地的考生并没有资格报考。

还有部分主播“剑走偏锋”,“精准”直播,以特定分数段为“卖点”,吸引家长和考生的目光。不少志愿填报主播通常先是以“小福利”引导家长和考生入群,等群成员达到一定人数后,会有工作人员打着“高报师”“连续多年服务千余名考生”等“唬人”的头衔,在群内精准推销高价志愿填报服务。

记者在这些所谓的志愿填报指导群“蹲守”发现,机构工作人员在群内推送的免费的志愿填报服务信息重复内容较多,主要目的还是引导家长或者考生购买志愿填报服务,一般本科层次从五六千元到上万元不等,专科层次在3000元左右。记者在一款没有标注任何收费提示的志愿填报平台输入成绩、位次、地区、手机号等内容,选择“AI智能填报”后,平台提示如使用智能填报功能,则需要198元开通会员;选择“自主填报”后,平台仅推荐了3个可以冲的志愿,如想查看剩余的推荐志愿,仍需支付198元。

鼓吹“信息差”的营销,无形中加重考生、家长焦虑感

前不久,教育部发布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截至2025年6月20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167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919所,含本科学校1365所、高职(专科)学校1554所;成人高等学校248所。在我国,本科专业目录共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2个学科门类,93个专业类,845个专业。目前全国高校本科专业布点共有约6.28万个。

从数据上看,考生和家长从1365所本科高校的6.28万个本科专业布点中,选取96个“专业(专业类)+院校”志愿,并非易事;而且,要在公布高校成绩到正式填报志愿的10天时间里彻底了解每一个专业、每一所高校,也不现实。

“孩子选考了物化生,考了570分,计划选取理科或者工科类的专业,在直播平台上看了很多志愿填报主播的直播,发现每个人说的都有些道理,但把这些观点放在一起,就发现他们之间实际上是有很多冲突的。”考生家长张先生告诉记者。面对高考志愿填报的不确定性和孩子未来人生规划的重要性,他越发无所适从,焦虑感也越来越重。

“让每1分都发挥价值”“您孩子的分数处于危险分段,滑档风险68%”“这个专业三年后将被AI淘汰”“不了解这3个志愿填报技巧,后悔一辈子”……机构在海量宣传话术中,放大碎片化的信息作用,制造出掌握独家信息的错觉,将教育焦虑精准植入其中。当信息差被异化为焦虑的催化剂,考生、家长的志愿填报焦虑情绪也在无形中加重。

实际上,高考志愿填报就是一个搜集、整合信息的过程。采访中,有的家长主动屏蔽了各网络平台上各类碎片化的信息,转而仔细研读高考政策。“在学习政策的过程中,了解了一些基本的概念,大致摸清了志愿填报的流程,反而没有那么焦虑了。”考生家长赵女士反馈,经过前两天的努力,她和孩子已大致圈定了“冲稳保”目标院校和专业的范围,未来几天要做的工作就是逐个筛选,尽可能优化出自己满意的志愿填报表。

真正的问题在于“认知差”,志愿填报需“从长计议”

高考志愿填报是一项系统的工作。考生和家长寻求外在帮助,无可厚非。但志愿填报一旦过度商业化、市场化,难免就会出现夸大宣传、焦虑营销。于家长和考生而言,首要任务是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而不是被焦虑情绪“牵着鼻子走”。

“选专业不是点状选择,而是建立在认知框架基础上的系统判断。每年,高考志愿填报都会像闹钟一样提醒一部分家长,孩子长大了,需要帮助孩子选择未来方向了。但选专业、选学校得弄清楚几个前提: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孩子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孩子哪些缺陷可以后天弥补、哪些短板难以突破,孩子适合稳定的工作还是适合有挑战性的工作。这些问题,仅仅依靠数据、工具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的。”省政协委员、高考新闻发布会政策解读专家娄雷表示。填报志愿的过程正是孩子挖掘自身、了解学校、探索专业的思考过程,建立认知结构的过程,这种分析能力、思辨能力也是孩子面对今后发展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花钱报志愿可以解决一时的问题,却不一定能够解决一世的问题。“一家人坐下来,认真研究政策,仔细分析优势,是能够找出适合未来的发展规划的。”在娄雷看来,志愿填报需“从长计议”,答案就在家庭当中,关键是做好取舍。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陈志文认为,当前市场上常提及的“信息差”问题,实际上并不存在。无论是高校、考试院,还是教育部的阳光高考信息平台,都已充分提供了历年的录取分数及各专业详情。真正的问题在于“认知差”,即考生和家长在人生规划、志愿填报等方面缺乏足够的认知。有机构强调“不浪费1分”,但如果不考虑大前提和大方向,这种“不浪费1分”的做法很可能导致孩子进入不喜欢的专业或学校,反而走了更大的弯路。

志愿填报不能盲目跟风,更不能只追逐所谓的“热门”。一个行业的发展变化往往难以预测,本科要读四年,硕士研究生要读两到三年,甚至更长时间。在这期间,行业可能从兴到衰,甚至消亡,如2022年房地产行业的滑坡导致最近几年土木工程类专业录取分数线大跌。因此,不能用当下产业或行业的发展情况来预测未来的就业前景。

现实中,很多人在大学毕业后并没有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但大学期间获得的终身学习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甚至是人工智能背景下,经常被提及的人机协同能力给了他们适应社会发展的底气。大学不是终点,而是人生新阶段的起点。在这个阶段,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从这个角度去填志愿,可能选择就没有那么“难”了。(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世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