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张蒙
“PM2.5首破30微克、水质优良率连续两年100%、四川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39个、‘两山’实践创新基地10个……” 8月15日,生态环境厅发布了美丽四川建设成果,系统展现了我省在美丽四川建设过程中,通过科学推进体系的构建、污染防治攻坚、示范标杆创建等一系列举措,探索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的特色路径。

活动现场。生态环境厅供图
污染防治破纪录提升环境质量
清退小水电1695座守护生态红线
“推进美丽四川建设,一套系统完备的推进体系是坚实保障。”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先后印发《美丽四川建设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和《关于全面推进美丽四川建设的实施意见》,搭建起“1+1+21+N”实施体系,牵头制定了绿色矿山、美丽乡村、城市更新、美丽交通、幸福河湖、绿色金融等10余个“美丽系列”行动方案,让省级战略在各地落地时更贴合实际、更具操作性。
与此同时,四川在污染防治攻坚不断取得新突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蓝天保卫战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四川坚持优先治标、持续治本、标本兼治的思路,推动大气环境质量实现显著改善,一举打破三个历史纪录。
其中,2024年细颗粒物浓度降至29.8微克每立方米,这是有数据记录以来首次低于30微克每立方米,标志着全省大气污染防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6个城市PM2.5浓度达标,数量创下历史最多;15个重点城市在全国168个城市排名中全部进入前85位,取得了历史最好排位,这些成绩的取得,让“四川蓝”成为常态。
碧水保卫战成果不断巩固,水环境质量始终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四川系统推进长江黄河干流保护和小流域污染治理,针对性开展入河排污口、工业园区、黑臭水体治理等8大专项行动。通过一系列精准有效的举措,国、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连续两年达到100%。
在生态保护方面,四川守牢生态保护红线。全面推进以大熊猫、若尔盖等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清退小水电1695座;推进长江、黄河流域岸线防护林体系和沿江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实现森林面积、森林蓄积双增长。
15县试点探索美丽建设路径
清洁能源产量全国第一 绿色成果显著
美丽四川建设县域的先行先试中展现得尤为鲜活,并形成可复制的“四川经验”。
据了解,四川加快推进15个先行县、7个培育县建设,各地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特色,探索出各具特色的美丽建设路径。
具体来看,射洪市整合部门要素资源,全域推进城市更新、村镇更新、道路更新和文化挖掘,走进射洪,美丽乡村、美丽河湖、美丽交通、美丽园区的建设扑面而来。苍溪县推动农房换代、产业更新、设施升级,以农村小洋房为代表的农房换代、以嘉陵江航道枢纽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升级,探索出农业大县整县推进美丽建设的有效路径。
绿色创建成果丰硕,多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四川着力建设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清洁能源产量稳居全国第一,城市公交、巡游出租车中新能源占比分别达到74%、47%,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和绿色出行普及率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绿色创建同样走在前列。在绿色制造体系构建方面,全省已建成绿色工厂657家、工业园区89家,数量位居西部第一。通过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四川还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39个、“两山”实践创新基地10个,数量居全国第3位,为绿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示范支撑。
此外,四川积极打造“美丽细胞”,成都兴隆湖、达州铜钵河等5个河湖入选国家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多个乡村建设案例入选全国优秀案例,这些“美丽细胞”共同构成了美丽四川的鲜活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