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广网成都7月14日消息(记者 昌思荣 见习记者 唐诗敏)7月中旬,正是炎炎夏日,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的成都彩虹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彩虹集团”)生产车间里一片忙碌。“我们现在日均生产4万根电热毯核心零部件——发热丝。”彩虹集团制线车间主任冯国告诉记者,不论季节如何变化,彩虹集团全年都在生产电热毯,销售订单遍布世界南北半球。

彩虹集团制线车间(央广网发 见习记者 唐诗敏 摄)
凭一张电热毯 破茧重生
彩虹集团的“出生”,是一个激励人心的“改革故事”。
成立于1956年的成都市美光角梳生产合作社,最初主要生产角梳、章盒、烟杆等骨角制品。上世纪80年代,由于技术落后、厂房破旧、产品跟不上市场需求等种种原因,合作社的经营非常艰难。从1980年到1982年,合作社连续三年大幅度亏损,资不抵债。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合作社大胆试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依靠职工办企业,抓住了历史的发展机遇,成立成都电热器厂,并于1983年被列为成都市首批试行经营承包责任制的企业之一。经全体职工民主选举,时年34岁的刘荣富当选为厂长。
成都电热器厂是彩虹集团的前身,1983年,是彩虹集团发展的起点。
刚刚“重获新生”的成都电热器厂,还十分孱弱,如何选择发展路径,是首要考题。既改革,就必须背水一战。刘荣富一个月跑遍全省42个市县,苦苦寻找出路,最终在一次国外精品集中全国巡展中,他注意到电热毯这款当时还很鲜见的产品。
“我们企业的实力单薄,要避开同电冰箱、洗衣机等热门产品的竞争。电热毯投资少、上马快,虽然并不起眼,但最终能够走进千家万户。”这是刘荣富为厂里谋回来的“未来”。
时间给予证明。1983年起,企业年产值、销售收入、利润连年翻番,到1985年一举实现销售收入930万元、利润85万元。
“承包”老百姓的“冬天刚需”以后,刘荣富又打起了“夏天”的主意。经过反复试验改进,他带领企业同国外技术企业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在全国率先推出新一代灭蚊产品——电热蚊香片。自此,企业成功做起老百姓“冬夏两季的生意”。
1992年,企业全年销售收入破亿,又在1993年改制为股份公司,彩虹集团得以正式成立。以一张电热毯为起点,彩虹集团破茧重生,在2020年成功上市,如今年产销值超12亿元。
出新品、销海外 做大做强
近年来,彩虹集团打通线上销售渠道,并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在四川省工商联及当地政府部门的助力下,彩虹集团成功走出国门,将头部产品电热毯销往海外,订单陆续增多。不仅如此,彩虹集团还推进“智改数转”,大力实施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赋能自身生产制造。

彩虹集团开关车间内,工人正检验电热毯开关半成品是否合格(央广网发 见习记者 唐诗敏 摄)
几年前,刘斌接力父亲刘荣富,成为彩虹集团总经理。他说:“通过‘智改数转’,我们得以降低人工成本,大幅提升生产效率,但企业从未降薪裁员。”
刘斌的底气来自产品品类与销售渠道的“双扩大”。随着消费者对床上保暖用品需求的不断升级,彩虹集团也应市场需求,推出新品“水暖毯”。
作为“电热毯的2.0版本”,水暖毯由储水加热主机、环保PVC软管、床毯三部分组成,主机负责将水加热、调节控温,然后通过毯体内的PVC软管将热水输送到布满水管的床毯中,最后再回到主机中继续加热,在不断循环中达到加热保温的效果。新产品还特别设计了包括过热保护、防干烧、防遗忘、倾倒自动断电、过流安全保护、缺水提醒等六重安全保护功能措施,备受干性肤质消费者青睐。
坚持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截至目前,彩虹集团已累计投入近5000万元用于研发,其质量中心研发项目立项112项,完成研发项目93项,取得专利授权150项。完成了科技部技术创新项目“具有正温度系数特征的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和PTC型自限温电热带”等。
彩虹集团所构建的“家庭生活矩阵”系列,包括柔性取暖器、驱蚊产品、发热马甲、艾灸贴、暖宫贴等,创新产品层出不穷。

彩虹集团(央广网发 见习记者 唐诗敏 摄)
“品类扩大、海外订单增多,让企业的产能不断扩大。以前,我们按冬夏两季,分季排期生产,现在,电热毯产品已经实现全年生产。”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发布,刘斌的发展信心更足了,“这是中央对我们的肯定与鼓励,我们的发展目标非常明确,用好资本,赋能实体经济发展,做好产品品类研发,进一步扩宽海外销售渠道,将‘彩虹’这个国货老品牌做大做强。”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