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些天,33岁的周昌阳正在紧张准备晋升研究员的评审答辩。作为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青年研究员计划”首批三位入选者之一,他在去年的评审中获聘副研究员。另外两位入选者——孙怡迪和李雪,此前已获聘研究员。
在该计划支持下,三位年轻学者在博士毕业后,跳过博士后阶段,直接成为独立的研究组长。

从博士生到博士后,再到助理教授,是常规的科研职业路径。对具有天赋和创新意识的青年英才,在其最富创造力的年龄段“破格”让他们自主选择研究方向、独立带队掌握资源,正是脑智中心2021年推出“青年研究员计划”的核心。
2020年,孙怡迪在中国科学院计算生物学研究所拿到博士学位,准备去美国斯坦福大学做博士后。听说脑智中心将推新计划,从博士毕业生中选拔人才,提供科研经费、实验室并给予充分自主权,做自己想做的创新,这让她心中一动。
当时,孙怡迪想利用AI发展模型处理海量的脑图谱与基因数据。比如,判断脑细胞类型并探测其在大脑中的分布,通过基因测序数据分析确定“基因剪刀”精准度和安全性。“AI算力很贵,不独立组建课题组,想法很难付诸实践。”
不过,从学生直接切换至研究组长,压力也超乎寻常。孙怡迪坦言当时颇为犹豫,但中国科学院院士、脑智中心学术主任蒲慕明的话坚定了她的信心:“科研迟早要独立,虽然一开始比较难熬,但早些独立对未来更好。”

蒲慕明院士指导年轻学者
从“只需做好自己事”到“带队伍”,孙怡迪记不清摸索着闯过了多少关口——招聘来的博士后比自己年长,怎么指挥?做博士不愁经费,现在得自己申请科研基金,“本子”怎么写?如何把控细分研究方向,指导学生做课题、写论文?
博士期间培养起的独立钻研能力,让孙怡迪只用一年多就快速适应了新角色。目前,研究团队已扩容到20人,并在《科学》《细胞》《自然—神经科学》等顶刊发表多篇论文。如今,她的团队与脑智中心多个研究组开展合作。
首批入选“青年研究员计划”的李雪,其团队在脑机接口领域成绩斐然,与孙怡迪几乎同一时间晋升研究员。周昌阳在基因编辑领域的工作也极为出色,只因论文还在审稿阶段,入选“青年研究员计划”满三年时尚未有足够的重量级成果发表。得益于计划“3+2”的灵活年限设置,他将在今年论文发表后申请成为正式研究员。
目前,脑智中心已发出通告,面向全球招聘新一批青年研究员。蒲慕明说:“科技创新的范式正在改变,我们要追上并引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