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至8日,第十三届海峡青年荟集中活动之两岸大学生领袖营活动在福州举办,以“追溯同源”为核心,以“文脉同心 青春共潮”为主题,吸引两岸135名青年参加。
从好奇到亲近,从重逢到相知,记者从采访过程中遇见的3名青年的故事中发现:两岸青年的距离,比想象中更近。

离别之际,两岸青年紧紧相拥。记者 原浩 摄
一个独特的成人礼
看到真实的大陆
“这是我第一次来大陆,也是我送给自己的18岁成年礼。”对于刚考上台北大学的台湾学生刘羿辰而言,这或许是他最特别的一次生日。当晚,两岸的同学们假装要带他“接受批评”,却突然捧着蛋糕出现,用创意和温暖打破所有忐忑。
刘羿辰说,他的大陆之旅源自好奇——好奇真实的大陆、好奇媒体报道的真伪,“与其听别人说,我更想亲身体验”。
当双脚踏上大陆的土地,刘羿辰发现,这里的闽南语歌曲、菜肴的味道,都与家乡如此相似,“比我想象的更加亲近”。他在自由活动时,遇到一名哼唱闽南语歌曲的阿嫲,让他倍感亲切。
在马尾船政博物馆,《最忆船政》舞台剧令刘羿辰震撼不已。演员们用鲜活表演讲述的家国故事,让他感受到共鸣。而小组的舞蹈排练,更让他和大陆同学在汗水中建立起“青春特有的默契”。
临别前,刘羿辰认真地表示,要把这次的见闻分享给更多台湾朋友,“两岸的交流信息有时候局限在小圈子,但我想告诉他们,这里也有人说闽南语,这里的同学会为你偷偷准备生日惊喜”。这个用眼睛与双脚亲自丈量过真实大陆的18岁少年,正成为打破信息茧房的一个新芽。
一次温暖的重逢
收获更多友谊
对第二次参加两岸大学生领袖营的台湾学生吴奕维来说,今年的活动格外有意义,“上次是来做客,这次倒像是半个主人了”。5月起,他就化身“推广大使”,忙着向身边朋友推介活动、收集报名信息、解答各种疑问。
而这种“过来人”的感觉,更贯穿整场活动。8天的大陆之旅中,吴奕维充分发挥“过来人”的优势,不仅耐心帮助首次来大陆的台湾同学适应环境,还在参访厦门沙坡尾、南普陀寺等景点时,如数家珍地为同学们讲解当地特色。
“第一次来时满眼都是新鲜,这次却像回家一样亲切。”吴奕维说,与初次来时的紧张不同,这次他很早就期待与大陆老友的重逢。为了这次相聚,他特意在行李中塞满礼物——除了常规伴手礼,还专门为大陆朋友带了几瓶台湾特产“金门高粱”。“上次有朋友说喜欢喝金门高粱,这次特地给他带来。”
缘分总是妙不可言。活动中,吴奕维还重逢了去年在一场学术会议上结识的厦门大学学生庄泓睿。从厦门到福州,两个年轻人一路同行,从学术探讨到生活趣事,友谊在朝夕相处中不断深化。
临别前夜,吴奕维特意与并肩工作多日的志愿者合影留念,“这两次经历让我真切感受到,两岸青年之间本就没有距离”。谈及未来,他充满期待,“希望我能成为两岸青年交流的桥梁,让更多台湾同学看到真实的大陆,也把大陆朋友的热情带回台湾”。
一场欢乐的游戏
拉近彼此距离
营地里,来自辽宁的大学生刘垚是当之无愧的“人气王”。除了营员,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狼人杀”桌游里的裁判。
此次参加两岸大学生领袖营的同学们来自天南地北,如何快速拉近他们的距离?规则简单易懂的“狼人杀”成为广受欢迎的“破冰利器”。这场由大陆同学发起的游戏邀请,迅速风靡营地。“新手玩两把就能上手,大家的包容性特别强。”刘垚说。而令他意外的是,这场即兴发起的游戏后来成为营地里的固定环节,每晚活动结束后,食堂楼下的长桌旁,大家会自动“组局”,甚至有人玩到凌晨仍意犹未尽,微信群名干脆就叫“狼人杀”。
在这场角色扮演的游戏中,更多交流在发生。台湾同学对刘垚的东北口音充满好奇,不仅主动学习东北的方言短语,还会追问“东北菜真的十块钱三盘吗”。交流过程中,刘垚发现,两岸年轻人其实共享着同样的社交语言,“我们刷的抖音热梗他们都懂,聊起天来根本没有隔阂”。
从游戏规则到生活点滴,从职业教育差异到南北供暖趣闻,玩“狼人杀”游戏时的欢声笑语逐渐演变成深度的文化交流。最让刘垚触动的是台湾同学的主动,“他们比我这个‘社牛’还热情,会特意和东北人搭话”。而当他看到离营的台湾同学依然在群里相约“改日小酌”时,突然意识到,这场游戏已超越娱乐本身——当年轻人真诚相待,两岸之间那些看似遥远的距离,其实就是一张桌游牌桌的宽度。(记者 吴桦真)
来源:福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