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8 09:33:00    

78岁的王其环每天坚持整理农家书屋的图书。

在黑龙江省富裕县友谊乡长胜村,活跃着这样一群人,他们一有时间就会钻进农家书屋读报纸,阅读农技书籍。近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来到长胜村采访时了解到,这个小山村因为农家书屋管理员、78岁的老党员王其环所做的三件事而远近闻名。

“我其实也没有做什么大事,就是从1995年开始在村里办了书屋。近年来,依托书屋阵地,建起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点,再连同垦荒纪念馆,一起发挥文化大院的功能。为帮助村民化解矛盾纠纷,我又依托书屋办了王其环调解工作室。”这名有着55年党龄的老党员,站在自家院落的五星红旗下,向记者讲起这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

只要干得动就会一直办下去

“办起书屋传播文化,就是希望生活在这里的人有知识、有文化,同时希望大家过上好日子后,不要忘记老一辈的奋斗足迹。”王其环告诉记者,1957年,9岁的他随父母从山东省嘉祥县来到这里时,村里只有7间土坯房,每间房子里住着好几户人家。

王其环回忆道:“我特别喜欢看书,1965年的时候,我拉了3个猪崽到集市上去卖,每个猪崽3元钱。卖完猪崽,我花0.92元买回一本《解放军歌曲百期选》。”从20岁出头,他先后担任小屯的组长、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更深知在乡村播种文化的不易。

王其环的书屋历经三次搬迁,从最初的40平方米直到现在的240平方米,都是他和子女自费建成的。1995年,他的女儿在村里开了一家食杂店,那时群众也没有什么娱乐项目。于是他和女儿商量,在食杂店腾出了一块地方办书屋,对群众借还图书进行登记。

“村子里当时有300多户人家,其中200多户来看书、借书。”王其环感到欣慰又欣喜,书屋当时有1800多册图书,其中五六百册常常被借走。虽然这让他和女儿忙得不可开交,但是看到群众的阅读热情,他的心里像火一样滚热。

2011年,王其环办的书屋从女儿的食杂店搬到了自家居住的房子,家里专门腾出了45平方米的房间。现在240平方米的农家书屋,是2015年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各出了2万元,他自己又出了2万元盖成的3间房子,与用家里3间老房子建设的垦荒纪念馆相连接。

每天,王其环和老伴李秀英都会早早起床把书屋收拾干净,迎接群众的到来。“每每看到大家前来看书看报的场景,我心里都充满了喜悦和自豪。”王其环说,虽然他和老伴的年龄大了,但是身体还行,只要干得动,就会一直把书屋办下去。

有责任记录奋斗史

宽敞明亮的农家大院,在飘扬的五星红旗下,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点的大牌匾矗立在院门口;富裕县博物馆长胜村垦荒纪念馆的牌匾古朴端庄;农家书屋内的王其环调解工作室将村里的大小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农家书屋就是主阵地,以这个阵地为依托,我们不仅要读书,而且要通过读书来教育和影响群众。”王其环告诉记者,现在书屋有4500多册书,而且上级部门每年都在更新,更好满足广大群众的阅读需求。“现在新媒体多,来看书的人确实有所减少,但是我们还是以书屋为阵地,天天开展读书读报活动,每个月开展一次大型的阅读活动,吸引更多群众加入其中。”

王其环说,现在宣传部门为书屋免费订了《人民日报》《黑龙江日报》《齐齐哈尔日报》等7份报纸,当天就能送到。“作为基层的农家书屋管理员,就要把这些报纸利用起来,让群众从权威渠道了解好政策。”

王其环以农家书屋为依托建设垦荒纪念馆,是想让来阅读的群众了解他们的村史、垦荒史。“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和付出,才有了我们今天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的底气。虽然当年随父母北上支援这里的经济建设时我只有9岁,但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人,我有责任和义务把它记录下来。”在农家书屋旁边,王其环道出了他建垦荒纪念馆的初衷,“要把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和图书分享结合起来,用生动的方式讲给群众听。”

年近八旬热情不减

在长胜村,村里有什么事,谁家有个家长里短,都愿意来找王其环,都愿意听他的。一方面,王其环有德望、没私心;另一方面,他有学问,讲道理生动、透彻,大家一听就懂。其实,王其环多年来在农家书屋内设有工作室,帮助村民调解矛盾纠纷,直到2023年5月才正式申请由富裕县司法局挂牌成立王其环调解工作室。

不到两年时间,王其环成功调解了18起邻里矛盾纠纷,还有两起纠纷正在进一步调解中。村里的李某长年在外打工,和妻子王某在感情上出了问题,于是离了婚,经过王其环调解,两个人又复婚了。

这些年,王其环心系书屋,无私奉献,无怨无悔,获得来自群众的好评和组织的认可。王其环的家庭荣获第二届全国“书香之家”称号,王其环本人荣获第二届全民阅读大会“乡村阅读推广人”称号,长胜村农家书屋荣获第七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称号。

更让王其环欣慰的是,当年在书屋读书、看报的少年们,先后有39人考入重点高校、15人光荣参军。景鹏合作社理事长张景春20年前上小学时就是书屋的常客,是同龄人中借阅图书最多的一个。有知识、有眼光的他现在每年种地1500多亩,是当地有名的种植大户。

“看书让群众开阔了眼界,他们不断从书中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好多孩子考上了大学,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王其环说,现在村里虽然只有600多口人,但是他办农家书屋的热情丝毫不减,“我要紧紧跟随时代的步伐,不断创新农家书屋的阅读服务,守护好群众的精神家园。”

“我们从王其环的身上,看到他30年坚守中汲取到的阅读力量,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阅读推广人的价值所在。他管理的农家书屋不仅是藏书之所,更是长胜村的‘黄金屋’和‘加油站’。”富裕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孟宇宏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