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又图谋侵占中国东部沿海,实现全面侵华的目标。1932年1月,日军不断制造事端,突袭驻守上海的中国守军,淞沪抗战爆发。面对装备精良的日本侵略者,中国将士浴血抗击,粉碎了日军“一个月内占领上海”的狂妄企图。
淞沪抗战又称“一·二八”事变,是继“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为侵占中国领土发动的又一起侵略事件。中国军民奋起反抗,是十四年抗战中,中国军队第一次与日军的全面对抗和较量。

总台央视记者 赵坤现:上海市宝山区的吴淞口国际邮轮港,是长江和黄浦江的交汇处,出入上海的船舶大多从这里经过,吴淞口因此成为上海的咽喉门户。当年战地记者拍摄的吴淞口老照片中,这里停满了侵华日军的战舰,他们企图从吴淞口登陆攻占上海,进一步侵占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国守军誓死守卫着这块重要阵地。

1932年1月28日夜,日军突然向驻守上海闸北的19路军下辖部队发起进攻,双方激烈交战,淞沪抗战爆发。19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等人连夜命令后方部队增援。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副馆长 王玉峰:蔡廷锴跟所有的官兵说,如果不能牵制日本,世界永远都不能和平,如果我19路军众将士都牺牲了,那也要全国同胞联合起来一致抗日。
1月29日凌晨,日军增援1700多人,用飞机、装甲车狂轰滥炸,声称“四个小时攻下闸北”。当时19路军的高射炮等装备还没有送到,蔡廷锴指挥官兵,以血肉之躯顽强抵抗。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 张云:中国守军将手榴弹捆在一起,先炸坏日军的装甲车履带,这样埋伏的敢死队队员就在硝烟中冲上装甲车,把炸弹投下去,装甲车爆炸了,我们敢死队队员也就粉身碎骨了。

这段影像,是当年战地记者在闸北青云路一带拍摄的。战斗中,19路军60师119旅1团1营营长陈正伦头部中弹,他包扎完伤口后,推开劝阻的士兵,继续冲上阵地指挥战斗,但没过多久,陈正伦再次被日军的子弹击中,当场阵亡。
在六七个回合的阵地争夺中,十九路军击毙日军100多人,炸毁敌人5辆装甲车,成功击退了日军的多次进攻。

总台央视记者 赵坤现: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天目东路上的上海铁路博物馆,曾经是淞沪抗战时期的上海北站。当时的上海北站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向东可直达吴淞、宝山等长江入海口要塞,向西贯通苏南、皖南,向南连接杭州湾沿岸,是物资运输和兵力调动的主动脉,所以日军将北站列为重点摧毁的目标。这里也是敌我双方争夺的重要阵地。

几天后,日军再次向闸北进攻,企图攻下闸北后包抄吴淞要塞,呼应日本海军登陆上海。日军轮番轰炸吴淞炮台,19路军严守阵地,中国空军也派出战机,配合19路军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

当时,中央航空第六中队副队长黄毓全还在新婚蜜月中,他告别妻子,请命参战。黄毓全率9架战机,英勇迎战日机。2月5日,正是农历除夕,日机再次轰炸,黄毓全奋起迎战,壮烈殉国,年仅28岁。

在中国军队的严防死守下,日军占领闸北、包抄吴淞要塞的计划破灭,指挥官被免职回国。随后接任的指挥官下令,24小时攻下吴淞口,19路军将士拼死守护,日军始终无法登陆,被迫休战。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上海工人举行抗日同盟罢工,各界人民组织反日救国会,纷纷参加抗日义勇军、运输队、通讯队、救护队等,积极参加和支援前线作战。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副馆长 王玉峰:当时上海天寒地冻,宋庆龄、何香凝就带着两卡车的物资到前线慰问,宋庆龄称赞19路军国难当头、临危不惧。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 张云:宋庆龄她们还发动了上海的妇女,在5天内就缝制了3万多套全新的棉衣。全国各地民众、海外华侨纷纷捐献物资,仅仅现钱就达到700多万元,几乎是19路军10个月的军饷。

双方停火期间,日军第三次更换指挥官,妄图再次进攻上海。蒋光鼐、蔡廷锴等紧急向国民政府请求支援。张治中主动请缨,担任第五军军长驰援上海。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 张云:张治中出发之前写了遗书,遗书上讲,如不幸牺牲,望能以热血头颅唤起全民抗战。他还在《告全军将士书》中说,治中个人誓与我军将士共患难、同生死,我们如尚有一兵一卒,必与日军拼命到底。你看有多大的决心。

1932年2月20日,日军向上海发动全线进攻,日军采取中央突破,两翼卷击的战法,由第9师团主攻江湾、庙行结合部,企图与南、北两侧的日军合围,击退中国守军,占领闸北和庙行。
在张治中指挥下,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激战。炸毁日军十几辆坦克,击毙1000多人。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副馆长 王玉峰:日军为什么要占领庙行,因为占领庙行既可以切断第5军和第19路军的联系,占领吴淞口,吴淞是上海的咽喉门户,也是拱卫南京的重要屏障,一旦吴淞失守,日军就可凭借海军舰队,逆江而上,直逼南京,危及当时的国民政府。第5军全体官兵,就写下了“不灭倭寇、誓不生还”这样的誓词。

2月22日,日军第九师团倾巢出动,在飞机大炮轮番轰炸下进攻庙行阵地。
张治中指挥第5军两个旅与19路军三面夹击,利用有利地形,浴血激战三天三夜,歼灭日军3000多人,取得了“庙行大捷”。
1932年3月1日,7万多日军向上海发动了全线攻击。当时,中国守军已不足5万人,被迫撤出上海。
5月5日,中日双方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

总台央视记者 赵坤现:上海宝山区的“一·二八”抗战纪念广场,绿地上的三座纪念塔,全部由钢铁焊制而成,意喻中国人民保卫国家坚不可摧的钢铁意志。纪念塔的侧面,是张治中将军撰写的碑文:回忆尸填蕴藻、血染江湾凄恻战区,涕泪横流愧后死;遥睇叛据白山、敌侵黑水凌夷祖国,戴天不共是斯仇。
持续36天的淞沪抗战,中国守军以血肉之躯阻挡了装备精良的侵华日军,中国军民同仇敌忾,使侵华日军受到了“九一八”事变以来最沉重的打击,也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决心和信心。
(总台央视记者 李欣 赵坤现 李子国 徐鸣佳 杨敦煌)
责任编辑:巩丽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