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2 09:41:00    

“叔叔看一下吧,刚出炉的面包。”昨天下午,李仕宏穿着红色志愿者马甲,在芝罘区通世新城便民市场摊位前,卖力地叫卖。听到招呼的大叔停下脚步挑了一份喜饼,找李仕宏结账。

“叔叔,喜饼10块,谢谢叔叔,叔叔再见。”丝毫看不出这是一位患有智力障碍的少年。

李仕宏的摊位位于通世新城便民市场西入口,是一个只有4平方米大小的小亭子。虽然地方小,货品却琳琅满目,面包、糕点、烤肠、烤鹌鹑蛋、奶茶甚至辣椒油,这里是李仕宏施展能力的舞台。

202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李仕宏参与扬帆公益组织的烘焙课,跟随南寨孙氏杠子头火烧非遗传承人孙强学习面点制作。这次偶然的尝试发掘了李仕宏的烘焙天分,不过几个月的时间,李仕宏已经可以在家长的辅助下完成许多面点的制作。“可以说李仕宏是他们这批学生里进步最大的。”孙强说。

学到了技术,并得到老师的认可,怎样让李仕宏可以切实地用技术谋生?芝罘区盘活闲置资源,打造“爱心助残小屋”品牌,探索家门口就业新路径。

很快,芝罘区残联发现了闲置的核酸检测亭,面临的第一关便是产权。“核酸检测亭属于国家资源,因此我们主动联系国资委和黄务街道,将核酸检测亭的所有权划归残联所有。”芝罘区残联康复和就业负责人蔡秀明说。

解决了所有权后,核酸检测亭还需要改造成售卖亭,这部分由扬帆公益负责。“改造并不容易,原来的检测口换成了可拉动的窗户,亭内还添置了操作桌和柜子,还有亭外的店标等,仅4平方米的空间就花费了1万多元。”扬帆公益理事宿振华告诉记者。

亭子改造完仍然不是终点。亭子放在哪儿,怎样管理?“我们协调城管部门,一起为爱心助残小屋选到这个离李仕宏家步行只需5分钟的位置,并捋顺了后期的管理工作。”蔡秀明说。

“从我们产生筹备爱心助残小屋的想法到成功落地不过几个月时间,每个部门了解后都十分积极地协助。”蔡秀明说。一棒又一棒的接力,让这份爱心最终成形。

“天气热时,对面摊位的大姐会把她家的伞撑到我这。”“每当我不在的时候,旁边摊位的大哥都会主动过来帮助仕宏卖货。”在记者面前,李仕宏的妈妈郑秀艳说得最多的就是感谢。她感谢邻居、感谢顾客,最感谢的还是扬帆公益和芝罘区残联。

为了学一门手艺,李仕宏参加了许多培训班。“李仕宏周二上午学习主持,周三上午学国画、下午学非遗,周四上午学葫芦丝,周五全天学烘焙,周六学合唱,周日学篮球。”宿振华说。所有培训都是免费的,李仕宏在这里学本领,也疗愈自己。

如今有了爱心助残小屋,李仕宏便白天学习,每天下午4点左右再回到小屋,经营自己的“小生意”。生意想要做得好,就要及时更新产品,这一点扬帆公益也帮李仕宏想到了。“每周五的烘焙课都有一个新主题,学习一种新的面点,这种方式让我们可以及时更新小屋的产品,让顾客一直保持新鲜感。”郑秀艳说,“到目前为止,烘焙课已经教了30多种面点,仕宏都做得很好。”

技术支持由扬帆公益负责,芝罘区残联则主要负责联系解决经营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目前小屋还没通电,芝罘区残联正积极地为我们协调解决,有他们在,我们心里很踏实。”郑秀艳说。

有了各方的爱心守护,郑秀艳对李仕宏的未来有了新的希望。“我希望仕宏能慢慢独当一面,通过经营爱心小屋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未来可以独立生活。”郑秀艳说。李仕宏对经营爱心小屋也十分有干劲。“过节时,我说一起回老家,仕宏都不愿意,说要经营爱心小屋,要靠自己赚钱,赚到钱可以请自己的同学吃烧烤。”郑秀艳笑着说起李仕宏的趣事。

结束采访离开时,记者走出一段距离仍能听到李仕宏卖力的吆喝声。回头看看,那一袭红色身影在4平方米的小空间里兢兢业业地忙碌着,那挺直的脊背下有对新生活的无限向往以及不屈的自强精神。

YMG全媒体记者 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