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台海网
□刘少华
7月4日,国家卫健委召开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胡强强表示,当前,医疗科普是短视频平台的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医生通过直播和短视频来传播健康科普知识。但是有的“网红医生”把医疗科普当牟利工具,滥用专业权威为自己背书,假借科普名义违规导医导诊,线上问诊、线下引流、直播带货甚至高价开药,还有的通过夸大治疗效果、虚构病例、杜撰故事等手段误导公众、敛财牟利。国家卫健委将与相关部门一起,加大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的整治力度。(7月6日《现代快报》)
近年来,从“男科医生”大谈美肤,到“妇科大夫”热衷两性话题;从凌晨三点直播带货的“全科医生”,到认证医院查无此人的“百万大V”……当医疗科普变成流量生意当白大褂沦为带货道具,我们不禁要问:那些屏幕前口若悬河的“网红医生”,到底是在传播健康,还是在消费信任?《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在全国10.74亿网络视听观众中,92.1%曾通过短视频平台接触健康科普内容,其中63%的观众已养成定期关注健康科普账号的使用习惯。《2024健康年度报告》同时显示,2023年8月至2024年8月间,新增认证医疗专业创作者达1.3万人,累计发布健康科普视频370万条。
一些短视频平台对医生认证流于形式,只要上传执业证就能通过,却对科普内容的专业性和真实性缺乏核查。以及在流量和利益的诱惑下,有人甘当MCN机构的“提线木偶”,把门诊量挂钩直播热度,用荤段子换打赏,甚至将账号托管给运营团队“代演”。
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规定,组织和个人提供的科普产品和服务、发布的科普信息应当具有合法性、科学性,不得有虚假错误的内容。网络服务提供者发现用户传播虚假错误信息的,应当立即采取处置措施,防止信息扩散。整治乱象,需要一场多方参与的“祛魅”行动。
监管要长出“牙齿”。国家卫健委已明确将整治“伪科普”,下一步需细化规则:建立医生网络科普“负面清单”,对跨专业带货、虚假认证等行为“露头就打”;平台则需用技术筑牢防线,比如区块链核验医生资质,AI识别雷同话术,对违规账号“一键熔断”。医生须守住“底线”。科普是善举,但绝不能越界。医生应牢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拒绝为商业利益背书。
医学之所以神圣,在于它以科学为尺、以生命为重。当“网红医生”把白大褂穿成戏服,损害的不仅是患者权益,更是社会对医疗行业的信任根基。整治乱象,不仅需要监管重拳、平台尽责,更需要每位医者回归初心,医生本该是照亮健康的一盏灯,而非收割流量的一把镰刀。
*******************************************************
【台海网报料渠道】
邮箱:taihainet@163.com
报料、登报、维权、内容合作专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