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parency
连日来,广州陆续经历两轮高温天气,用电负荷也不断攀升。近日,记者跟随媒体调研团来到天河员村、番禺新水坑村、黄埔迳下村,实地探访高温下广州城中村实现可靠供电的“秘籍”。
记者了解到,面对迎峰度夏的重重考验,南方电网广东广州供电局提前投产856项度夏重点项目,为城市电力安全可靠筑牢根基。值得注意的是,通过系统性创新治理,度夏期间广州城中村“问题台区数量”与“供电可靠类客户诉求”实现“双下降”。
科技破局:传统城中村焕发新生
天河员村与繁华珠江新城仅一街之隔,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涌入使电力需求持续井喷。“传统扩容改造周期长、成本高,在老城中村施展不开拳脚。”广州天河供电局技术人员冼擎一坦言。面对程界西村供电半径过长导致的末端低电压顽疾,创新团队引入低压柔直互联与储能技术方案。
走进程界西村,三组白色箱式设备整齐排列,核心的柔直互联装置正悄然改变供电格局。“这套系统让两个变压器实现‘柔性牵手’,当A变压器满载时,它能从B变压器智能调取功率,就像给电网装上了‘智慧调节阀’。”冼擎一介绍。该装置仅用两天便完成安装投运,创造了电网建设的“广州速度”。投运以来,该台区创下“零低电压、零跳闸、零投诉”的“三零”纪录。

“柔直互联+低压储能+无感自愈”三大技术守护天河员村居民用电
如今,员村在“柔直互联+低压储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先试先行,完成国内首创“无感自愈”技术成功投运,建成多元融合自愈配电网。储能装置在用电高峰可支撑2.5小时供电需求;超级电容与远方自愈开关组成的无感自愈系统,将故障复电时间压缩至“无感级”。今夏用电高峰期,整套系统成功启动180次,有效避免了台区过载跳闸,守护了万家灯火。
政企协同:打造城中村治理新范式
番禺新水坑村作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范村,正经历电力系统的蝶变。村内巷道上方,不同颜色的低压线路标注清晰、排列有序。“我们联合镇政府成立广州首个镇街级优营联席办公室,区政府搭建三线隐患治理平台,实现跨部门协同作战。”广州番禺供电局石基供电所副所长胡嘉铭指着焕然一新的线路介绍道。

番禺新水坑村的低压线路整齐排列,运行人员巡查线路情况
政企协同机制释放巨大能量,村内新增80公里低压线路和3150个新型绝缘护套,完成全村低压网架标准化改造,从根源消除“蜘蛛网”安全隐患。电力设施同步升级,4回10千伏线路环绕村落,32台公变提供1.98万千伏安容量,有效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负荷需求。更应用南方电网自主物联操作系统“电鸿”完成智能配电房改造,建成2套低压柔直系统,实现多个变压器之间的容量柔性互补。

广州番禺供电局石基供电所运行人员在新水坑村测量设备运行温度
“现在用电问题不出网格就能解决。”村民陈伯点赞的正是创新建立“设备主人+客户经理+村干部”的网格化服务模式。该机制实现用电公告即时传达、用户诉求快速响应,村民满意度持续提升。
零碳先锋:构筑乡村智慧能源新生态
黄埔迳下村作为联合国“中国零碳村镇”华南唯一试点,正书写着未来乡村的绿色篇章。“我们构建‘源-网-荷-储’数智互动模式,打造智慧能源生态圈。”广州黄埔供电局九龙供电所副所长刘佳展示着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在这里,建筑屋顶光伏覆盖率100%,光储充一体站实现多能互补,台区户外储能装置将用户平均停电时间压缩趋近于零,清洁能源100%就地消纳。

广州黄埔供电局九龙供电所运行人员检查黄埔迳下村电表运行情况
更令人惊叹的是建设过程的绿色革命,迳下零碳配电站采用三层钢结构模块化组装,吸盘车安装光伏玻璃、无人机运输建材等工艺,使建设环节碳排放直降90%。这里建成的广东省首个全链路电鸿化乡村电力系统,应用智能物联开关实现低压故障秒级自愈。
“绿色动能正在转化为惠民红利。”刘佳介绍,接下来将通过用户侧资源参与电网互动,村民可共享充电收益;在建的南网E站将融合电力科普与便民服务;而分布式光伏、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布局,正为村集体创造持续收益。
随着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的双轮驱动,广州供电局的城中村供电质量已实现跃升。“广州城中村具有‘空间紧凑、位置狭小’的特点,下一步推动城中村电网高质量发展仍然需要政府和村民大力支持电力设施建设。”广州供电局配网运检科高级经理童锐表示。
随着天河员村“多元自愈”体系、新水坑“智慧网格”服务、黄埔迳下“近零碳”模式的示范效应不断释放,广州正为超大型城市城中村综合治理提供“电网样板”,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文、图、视频|记者 董鹏程 通讯员 王颖 陈嘉 何维 方莉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