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中的水击
(1)水击现象水击又称水锤,它是压力流管道中由于某种原因(如阀门启闭、水泵停运等)使水流速度突然变化而引起的压强大幅度波动的一种现象。水击引起的压强升高,可能达管道正常工作压强的几倍甚至几百倍,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可导致管道系统强 烈振动、噪声,造成阀门破坏,甚至管道爆裂等事故。
兹以水管末端阀门突然关闭为例,说明水击发生的原因:
设阀门关闭前流速(恒定流动)为vo, 假定沿程各断面的压强相等(忽略沿程损失),以po表示,则各断面的压强水头均为阀门突然关闭时,紧靠阀门的水流突然停止流动(vo=0);根据质点系的动量定理,该段水动量的变化,等于外力的冲量,这个外力是阀门的作用力。因外力作用,水的应力(即压强)增至po+△p, 增高的压强△p称为水击压强。
很高的水击压强△p,使停止流动的水层压缩,管壁膨胀;后面的水层要在进占前面一层因体积压缩、管壁膨胀而余出的空间后才停止流动;同时压强增高,体积压缩,管壁 膨胀,如此持续向管道进口传播。由此可见,阀门瞬时关闭,管中的水并不是在同一时刻停止流动,压强也并不是在同一时刻增高△p,而是以波的形式由阀门断面处传向管道进口。
水击波的传播过程

水击以波的形式传播,称为水击波。水击波的典型传播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L—管道长度;c—水击波的传播速度):增压波从阀门向管道进口传播。
设阀门在t=0时瞬时关闭,增压波从阀门向管道进口传播,波到之处水流停止流动,压强增至p0+△p;未传到之处,水流仍以v0流动,压强为p0。如以c表示水击波的传播速度,在1-L/c时,水击波传到管道进口,全管压强均为p0+△p,处于增压状态。
2)第二阶段减压波从管道进口向阀门传播。
时 间t=L/c(第一阶段末,第二阶段开始),管内压强p0+△p大于进口外侧静水压强p0,在压强差△p作用下,管道内紧靠进口的水流以流度—v0(负号表示与原流动方向相反)向回倒流。同时,压强恢复为p0,从而又与管内相邻的水体出现压强差;这个过程相当于第一阶段的反射波,在t=2L/c时,减压波传至阀门断面处,全管压强为p0,恢复原来状态。
3)第三阶段减压波从阀门向管道进口传播。
时间t=2L/c, 因惯性作用,水继续倒流,因阀门处无水补充,紧靠阀门处的水停止流动,流速由-v0变为零,同时压强降低△p,随之后续各层相继停止流动,流速由-z0变为零,压强降低△p。在t=3L/c,减压波传至管道进口,全管压强为p0-△p,处于减压状态。
4)第四阶段增压波从管道进口向阀门传播。
时间t=3L/c,管道进口外侧静水压强p0大于管内压强 p0—△p,在压强差△p作用下,水以速度vw向管内流动,压强自进口起逐层恢复为p0。在t=4L/c时,增压波传至阀门断面处,全管压强为p0,恢复为阀门关闭前的状态。此时因惯性作用,水继续以流速v0流动,受到阀门阻止,于是与第一阶段开始时,阀门瞬时关闭的情况相同,发生增压波从阀门向管道进口传播,重复上述四个阶段。
至此,水击波的传播完成了一个周期。在一个周期内,水击波由阀门传到进口,再由进口传到阀门,共往返两次,往返一次所需时间t=2L/c称为相或相长。
由于实际管道中总存在阻力,所以,水击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不断损失,水击压强迅速衰减。
防止水击危害的措施
1)限制水流速度:水击压强的大小,与水流速度成正比。降低流速,可减小水击压强。因此,水管中的水流速度,一般应限制在v<3m/s。
2)控制阀门的启、闭时间:控制阀门的启、闭时间,可以避免直接水击,也可降低间接水击压强。
3)缩短管道长度:缩短管道长度,即缩短了水击波的相长,可使直接水击变为间接水击;也可降低间接水击压强。
4)采用弹性模量较小的管材:采用弹性模量较小的管材,使水击波的传播速度减缓,
从而降低直接水击压强。
5)设置安全阀:利用安全阀,作为水击过载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