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裸露的矿山荒坡
如今竟以金色麦浪刷屏!
1.6万亩"废地逆袭"背后:
亩产增30%、年固碳800吨、村民增收30万…
这场从"挖矿"到"种粮"的蜕变
如何成为乡村振兴样本?


眼下正值夏粮收获时节,在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过去曾经废弃的矿山和裸露的荒地,经过生态修复治理,变身为层叠起伏的“金色粮仓”。


5月13日,在大悟县芳畈镇门坎岭300亩矿山复垦田里,金黄色的麦穗压弯了腰,两台收割机往来穿梭,一簇簇麦穗被卷入机仓,收割、脱粒、秸秆粉碎、装车一气呵成。驾驶收割机的叶明师傅介绍说,通过复垦,整个地块很平整,极大地提高了收割效率。
大悟县农机手叶明说:“就这一片的话,两个半小时左右差不多收割完。”

据了解,这块连片的麦田是由废弃矿区改造而成,通过将矿区的废料无害化处理后分层回填,采用“客土改良+生物固碳”技术重构耕作层,使原先裸露的矿坑蜕变为百亩沃土。
大悟县门坎岭矿山修复项目负责人毛德清说:“目前我们已经累计修复土地300多亩,新增耕地率达到75%,同时我们还配备了灌溉水渠等设施,让废地重新达到优质的耕作标准。”

如今连片麦田初见成效,金黄麦浪与修复后的青山相映成趣,不仅实现了年固碳800吨的生态效益,更带动周边村民发展绿色农业,谱写“矿地复绿、废料生金”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大悟县芳畈镇澴河村村干部余乾明说:“按照今年这个标准,预计能达到600-700斤亩产,全部修复后是650亩,能为村集体收入增加30万左右。”


近年来,大悟县在加快废弃矿区实施生态修复,推进矿山绿色转型的同时,还加大荒山荒地复耕复种,提高土地利用率,扩大粮食种植面积,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大悟县芳畈镇农业技术人员熊博说:“我们引入全机械化的种植模式,形成‘修复—改良—机械化’的运作链条,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确保改一片,活一片,高产一片。”

在当天,大悟县的三里城镇望山村100多亩撂荒地的油菜也迎来了丰收。该村种粮大户通过对过去抛荒的闲置坡地进行填埋、平整,改良土壤结构,采用有机肥料提升肥力,复垦后种植油菜、小麦等适应性强的农作物。
大悟县中旺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钟修平说:“我身后的这一块田过去都是荒田荒地,长满了杂草、杂树,不易耕种,所以我就把这一块田进行了‘小田变大田’整理,整理以后种的油菜、麦子效果相当好。”

据了解,今年以来,大悟县加大了废弃矿区和荒坡荒地的复耕复种力度,同时加强政策扶持,对复耕复种撂荒耕地进行补贴、补助,截至目前全县已有1.6万亩撂荒地变身“希望田”。修复后的标准农田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水土流失减少80%以上,通过种植粮食作物,每年亩产值预计增加30%,仅去年大悟县农产品加工产值达45亿元。
从裸露的矿坑到翻涌的麦浪,从荒草丛生到亩产增收30%,湖北大悟用一把“生态修复”的钥匙,打开了废弃土地的“黄金密码”。这里的故事不仅是土地的逆袭,更是人与自然的共赢——固碳增绿、粮食满仓、村民腰包鼓了,连青山也披上了“金腰带”。如今,1.6万亩“希望田”正见证着:当科技扎根、政策浇灌、匠心耕耘,哪怕是最伤痕累累的土地,也能长出蓬勃的未来。
或许,乡村振兴的答案,就藏在这片土地从“荒”到“治”的蜕变里。(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龚红焰 王锟 耿硕)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