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幸福叫放手,有种痛苦叫占有”——这句顿悟让痛失至亲的她重拾音符,更奏响生命最强音。

童年时期的谷建芬
01 循琴音到大江南北,用音符编织时代记忆
1935年3月,街头流淌的旋律,悄然叩开了谷建芬的音乐启蒙之门。六岁那年,为躲避战火,她随父母归国,定居大连。这个满脑子音符的小女孩,在这座城市发现了全新的音乐天地:街头拍卖的钢琴成了她最爱的玩具。放学后,她总是沿着街道,一架接一架地弹奏,沉浸在音乐世界里。最终,被女儿对音乐的执着打动的父亲,咬牙买下了一架"雅马哈一号"钢琴,为她铺就了最初的音乐之路。
她的音乐之路步步铿锵:
15岁那年,谷建芬凭借出色的音乐天赋考入旅大文工团,从钢琴伴奏开启艺术生涯。
1952年,她顺利进入沈阳音乐学院深造,师从霍存慧、寄明等名师。时任校长李劫夫的教诲让她铭记终生:“脑袋里不装几百首民歌,别想作曲!”
1976年,拉丁美洲六国的游历成为她创作生涯的重要转折点。亲眼目睹音乐与民众之间的深厚联结后,谷建芬立下宏愿:“我要为老百姓写歌!”
1980年,她在《词刊》上偶然发现《八十年代新一辈》的诗稿,灵感如泉涌,创作出经典之作《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为贴近年轻人的演唱习惯,她特意压低歌曲音域,简化旋律线条,让歌曲更易传唱。这首歌一经推出便风靡全国,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为亚太地区音乐教材,影响力辐射海内外。

青年时期的谷建芬
02 暗夜烛光:痛失至亲后的音乐救赎
倾家产育英才
1984年,怀揣着对音乐教育的赤诚,谷建芬毅然变卖家当,凑足5万元,在一间仅32平米的小屋里创办了声乐中心。不收学费,还自掏腰包聘请业内名师授课。在这里,毛阿敏、那英、刘欢、孙楠等日后叱咤华语乐坛的中坚力量,开启了音乐逐梦之旅。
“歌手要唱出人民的悲欢”,这是谷建芬对学生始终如一的严苛要求。毛阿敏凭借《思念》一夜成名后,谷建芬特意在深夜拨通电话,语重心长地叮嘱:“别忘了,你歌声承载的是万家灯火的喜怒哀乐,而非个人的功名利禄。”这份对艺术纯粹性的坚守,深深烙印在每一位学生的音乐道路上。

双重打击下的涅槃
2005年,70岁的谷建芬毅然启动《新学堂歌》计划,许下为儿童创作50首歌曲的承诺。然而,命运的考验突如其来。2016年,就在她全力创作第49首作品时,相伴多年的丈夫因心脏病骤然离世;仅仅8个月后,女儿谷千惠又突发脑出血,相继失去至亲的沉重打击,让谷建芬陷入了深深的抑郁之中。那段日子里,她将自己封闭起来,甚至不愿触碰最心爱的钢琴,生活被阴霾笼罩。
转机出现在书房的一个角落。当谷建芬偶然瞥见“有种幸福叫放手,有种痛苦叫占有”的字条时,泪水夺眶而出,而在泪水中,她也获得了心灵的顿悟。2017年,82岁的谷建芬重拾创作笔杆,完成了《新学堂歌》的第50首作品。在音乐会上,她眼含热泪对观众坦言:“是音乐从未离开我,是它牵着我,一步步走出了生命的深渊。”

谷建芬和孩子们同台
03 古诗养心诀:穿越千年的长寿密码
古诗养心诀
谈起养生,谷建芬建议老年人闲来无事,不妨翻阅一下《唐诗三百首》《诗经》《论语》等中国传统文化宝典。朗诵这些优美的古词句,吐纳之间,心情也变得愉快了。读古籍,也能悟出很多养生之道,如儒家经典《中庸》里讲“大德必得其寿”。大意是,品德良好的人,一般都会长寿,这和我们所说的“心态”有关,经常做好事,能促进体内“快乐激素”的分泌,心情愉快,自然就会健康。
音符疗愈力
谷建芬还把很多精力花费在儿歌的创作上。她认为,写儿歌使她“返老还童”。为了找到儿童口语的感觉,她经常跟孩子们交流,观察他们的言谈举止,结果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我有了返老还童的感觉。写儿歌大大激发了我的童心,孩子们的歌声与微笑成了我消除烦恼、静心养心的灵丹妙药。写儿歌让我年轻了。”谷建芬说。

来源:北京号
作者:北京台文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