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0 15:03:0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高松 邱明 赵彦辰

沂蒙山的层峦叠嶂,曾是革命战争年代的坚实堡垒。400多万沂蒙人里,有120万人拥军支前、20万人参军参战、10万沂蒙儿女血洒疆场。

战火燎原之际,以“红嫂”为代表的沂蒙女性,用瘦弱的肩膀扛起支前重担,用滚烫的乳汁救助濒死的战士,用密密的针脚缝制起战士的军衣,甚至用生命筑起掩护子弟兵的屏障。“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她们身上所闪耀的坚韧、无私、大爱,正是沂蒙精神最温暖动人的底色。

沂蒙女性解放

冒着生命危险屡救伤员

“捐躯献身歼日寇,舍生取义救亲人。”每个踏入沂蒙红嫂纪念馆的人,都会在这副对联前沉思良久。

革命战争年代,沂南县马牧池乡是山东抗日根据地“核心”区域,沂蒙红嫂纪念馆就坐落于此。一间间“红嫂”事迹陈列室,就像矗立在沂蒙山上的一座座丰碑,将人们的思绪拉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

沂蒙抗日根据地建立之后,共产党和八路军把沂蒙女性当母亲、当姐妹、当亲人。放足和妇婴保健的普及,强健了她们的体魄;婚姻自由和家庭关系的改善,解放了她们的心灵;政治和经济地位的提高,增强了她们自立自强的斗争意识;识字班和革命信念教育,加深了她们对党的认识和爱党拥军的感情,实现了个性解放。

1941年,日军集结5万兵力,开始了日军侵华史上对山东使用兵力最多、时间最长、最残酷的一次“扫荡”。当年11月3日晚,日伪军突然包围山东纵队司令部,激烈战斗中,一个遍体鳞伤的战士冲出包围后,与大部队走散,面对日军追捕时艰难地躲避到明德英家附近。

出生于1911年的明德英,两岁时因病致哑。虽然不会说话,但共产党干部的好作风、八路军战士打鬼子时的英勇事迹,她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发现负伤的战士,明德英急忙把他拉进家中隐藏起来。随后打着哑语指引了一个方向,支走前来搜捕的鬼子。

鬼子走后,明德英发现那名战士已经因流血过多昏了过去。为救人,在家中没有药品、现成开水的情况下,她冲破封建禁锢,毅然决定用乳汁救伤员,盼望这有营养、还能在寒夜中带来温暖的乳汁能救回战士的性命。

沂蒙红嫂纪念馆,明德英乳汁救伤员雕塑。

担心这名战士会被发现,明德英将藏在屋后林地的一个空坟里,把家里唯一的棉被给他盖着,每天三次送饭送水。养伤第五天,由于伤口感染,那名战士高烧不退、伤口流脓。明德英天天用盐水冲洗伤口,还把家里仅有的两只鸡杀了熬汤为他补养身体。经过半个多月的精心照顾,那名战士的伤口基本痊愈,又回到打鬼子的最前线。

1943年初,明德英和丈夫又冒着枪林弹雨,救下了负伤的八路军山东纵队卫生员庄新民。解放后,在上海工作的庄新民返回沂蒙山区辗转找到了救命恩人明德英一家,又数次带家人前往沂南。明德英病逝后,庄新民不仅在家中设灵堂祭奠,还每年让儿子前往沂南代为扫墓。病逝前他还叮嘱孩子们:一定不要忘了明德英,不要忘了沂蒙老区人民的恩情。

2009年,明德英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母爱化作大爱

181名革命后代被红嫂抚养成人

“红嫂”一词作为历史赋予沂蒙妇女的特殊称谓,正是源于明德英乳汁救伤员的真实情节。1960年,著名作家刘知侠根据乳汁救伤员的情节,创作了短篇小说《红嫂》,后被改编成京剧《红云岗》、舞剧《沂蒙颂》、电影《红嫂》等艺术作品,在全国传唱。从此,“红嫂”就成为在革命战争年代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沂蒙妇女共同的名字。

硝烟岁月里,沂蒙山区几乎村村有烈士,家家出红嫂。英勇坚韧的沂蒙女性,面对敌人嫉恶如仇,却对共产党人却满怀柔情。

“沂蒙母亲”王换于纪念馆,曾是战时托儿所旧址。1939年6月,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徐向前、政委朱瑞等率领部队来到东辛庄。当时作战在外,家属随军而动,有27名抗战将士的儿女也跟随来到了东辛庄。

这些孩子最大的7、8岁,最小的才出生3天。由于长期跟随部队辗转作战,孩子们严重营养不良,又黑又瘦。王换于看了万分心疼,决心带着儿媳张淑贞开办托儿所,照看这些革命后代。3年多里,她们抚养了30多名革命后代和8名烈士遗孤,其中包括罗荣桓、徐向前等将帅的子女。

在战时托儿所里照看革命后代雕塑。

由于全身心扑在抚养革命后代的身上,王换于的4个孙子却先后因为营养不良、生病而夭折,其中年龄最大的孩子已经8岁,但还是被病魔夺去生命。

“让咱的孩子在家吃粗的,把奶给这些孩子喝吧,咱的孩子没了,还可以再生,咱可不能让烈士断了根呀。”面对失去亲人的伤痛,王换于还是告诉家人,要全力照顾好那些父母投身抗日没人照顾的孩子们。据统计,当时在沂南县共有181名革命后代被当地妇女抚养。

“娘(张淑贞)像大鸟喂小鸟一样,把饭放在嘴里嚼碎了,一口一口把我们这些孩子养大。”罗荣恒之子罗东进80岁高龄时,回忆起在战时托儿所生活的那段岁月激动不已。

2018年,享年104岁的张淑贞因病逝世,是当时沂蒙红嫂中党龄最长、年龄最大的一位。辞世前,她最舍不得的就是珍藏在首饰盒里的三枚党员党徽。为其整理遗容时,她的女儿取出一枚党员党徽放在了她的手中。

家里两代人的爱党拥军的壮举,也深深感染着张淑贞的女儿于爱梅。从教师的工作岗位退休后,于爱梅成立了“红嫂拥军协会”,除了先后到数十支部队慰问子弟兵,还每年定期看望老英模、老党员、老八路、老红嫂及红嫂后人和困难群众。

战争没有让女性走开

她们用肩膀架起胜利的桥梁

沂蒙山是英雄的山,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热血。陈毅元帅曾感慨,“我就是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人民,是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将革命推过了长江。”

展柜里,一块破旧到看不出用处的木板,却被悉心封存。“当年,正是由李桂芳等32个沂蒙妇女,用7块门板在汶河上架起的‘火线桥’,才保证大约一个团的兵力从桥上通过,火速奔赴前线战场,为战役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沂蒙红嫂纪念馆讲解员张春慧揭开了这块木板背后的故事。

当年架桥使用的门板。

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即将打响。在孟良崮以北约10公里汶河岸边的马牧池村,村里的青壮劳力全部投入紧张的支前工作。时任沂南艾山乡妇救会长的李桂芳,也带领当地妇女加入到支前队伍中。

5月12日傍晚,联络员向李桂芳传达了上级的紧急任务:天黑五小时之内,必须在崔家庄和万粮庄之间的汶河上架起一座桥,保证进攻孟良崮的部队顺利通过。

这么短的时间,用什么架桥?架得起吗?数个疑问浮上妇女们的心头。这时,妇女干部刘日兰提出“搭木板桥!”建议采纳后,大家纷纷出主意、想办法,没有木板就摘门板,没有桥墩人扛着。

当夜约9点,部队来到河边,望着还空空如也的河面,心生疑惑。“架桥!”李桂芳一声令下,妇女们立即抬起门板朝河里走去,一座“人桥”奇迹般地出现。踩着妇女同志过河,让部队犹豫不决。李桂芳又高喊:“妇女怎么了,我们这儿的男人都参军支前上前线了!你们过河是执行任务,我们架桥也是在执行任务!时间就是胜利!时间就是保证!快过桥!”

暮春的气温虽已转暖,但夜晚的河水依旧凉气袭人。桥下的妇女们咬紧牙关坚持着,肩膀压疼了,就用双手托着;腰挺酸了,就弯下身子弓着背驮着。一个小时后,当最后一名战士通过,她们都瘫倒在冰冷的河水里。“她们有的怀有身孕,有的因此落下终生残疾,不能生育。” 张春慧说。

当年架桥的32名红嫂中,只有8位红嫂留下了珍贵的照片,5位红嫂留下了名字。战争没有让女性走开,她们反而用柔弱的双肩架起了通往革命胜利的桥梁。

斯人已去,历史永远铭记。战争年代,以“红嫂”为代表的沂蒙女性,用生命支援前线,构成了沂蒙精神独有的血肉和筋骨。如今,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爱党爱军的红嫂精神,在蒙山沂水间的传承中依然熠熠生辉。